教育縱橫
新聞資訊
-
教育縱橫
- 您當前的位置:首頁 > 教育縱橫
“體質掛鉤學業(yè)”如何走出指標化思維
來源:中國新聞網 發(fā)布時間:2014年8月11日 點擊:1312次
近日,教育部印發(fā)了《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》,其中規(guī)定"建立健全《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》管理制度,學生測試成績列入學生檔案。畢業(yè)時,學生測試成績達不到50分者按結業(yè)處理"。這意味著,體測不達標的大學生將無法獲得畢業(yè)證,因此立即引發(fā)了一場關于"學業(yè)vs體質"的討論。
作為一名高校教師,對于大學生的日常生活情況也算有所了解。在并不那么繁忙的學習之外,除了一些熱愛球類運動的學生,大多數學生的體育運動參與次數真是少得可憐。他們更愿意宅在宿舍里玩游戲、看電影,也不愿意到操場上、體育館里去鍛煉身體。結果,四年大學讀下來,身體不是變得更好,反而給人的印象就是病懨懨,缺少活力的感覺。這種精神狀態(tài)顯然不利于學習,也不利于日后的工作。但因為沒有外界的督促與促進,缺少自律的學生們還是在不知疲倦地透支和浪費自己的身體與青春。
所以,教育部規(guī)定的用意無疑是好的。而且,實話實說也看到了問題。當大學生們不能表現出健康的體魄和向上的精神時,他們的狀態(tài)當然需要主管教育的部門重視。但問題是,以這種體質掛鉤學業(yè)的方式,真的能夠解決問題嗎?
一方面,學生本身可能存在弄虛作假的行為。在大學,體測通常以班級、年級為單位進行,有一些學生,如果想要鉆空子,或者想要找關系,基本上都可以得逞。畢竟,這種作弊,并沒有被學校高度重視。另一方面,學校本身就可能存在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態(tài)度。學生的畢業(yè)率是評價學校教育的一個指標,如果學校的畢業(yè)率沒有那么高,對于學校來說,本身就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。而且,也不利于招生。所以,高校也未必把這個掛鉤看成太重要的事情。
當然,有人會說,這是選擇性說理。這個體測并不難,只要考生堅持日常的基本鍛煉,他們就可以順利達標,所以,他們未必會選擇作弊。而且,完全可以要求高校把這項工作當成一個重要工作去做,以抽查的方式,對高校的工作情況進行監(jiān)督,一旦發(fā)現問題,便嚴厲問責,這樣學?峙乱簿筒粫哌^場。這么說也有一定道理。管理的效果,取決于管理的力度。如果在體測掛鉤學業(yè)的設計中,細節(jié)上更為合理一些,執(zhí)行上更為嚴格一些,最后的結果可能不會太走樣。
但這樣看起來圓滿的結果,就真的圓滿嗎?要知道,制度設計的最終目的,不是體測掛鉤學業(yè),也不是掛鉤的執(zhí)行要嚴格,而是真正促進學生的身體素養(yǎng),讓他們具有大學生應該具有的健康體魄。所以,更深層的問題開始凸顯出來,那就是將體測掛鉤學業(yè)依然是一種治標的指標化思維--認為只要體測合格率達到多少,學生的身體素質就達到了怎樣的水平。至于學生平常參不參加體育鍛煉,如何參加體育鍛煉,有沒有參加體育鍛煉的時間和條件,指標根本無法反映出來,主管部門也未必真的去關注。而這才是關系到學生身體素質的最根本的因素。因此,即便體測掛鉤學業(yè)了,學校執(zhí)行得也非常到位,最后的結果,也難以推動學生養(yǎng)成鍛煉身體的好習慣。
大學生的身體素質需要鍛煉和提高,他們應該表現出年輕人健康、向上、積極的特征與形象。這離不開體育鍛煉。但要想推動他們去鍛煉身體、提高素質,并不是設定個指標那么簡單,這個指標只是具有觀賞性的數字,與學生的身體情況與生活狀態(tài)并不能畫等號。相反,應該想想如何讓大學生養(yǎng)成鍛煉的習慣,并為他們提供參加鍛煉的機會和條件。比如,課程的設計,場地的提供,評價的多元,活動的組織等。相對于指標化的考核,扎實的日常工作,合理的課程設計,良好的校園文化才是決定學生狀態(tài)最重要的東西。這些都是指標化無法體現的。
作為一名高校教師,對于大學生的日常生活情況也算有所了解。在并不那么繁忙的學習之外,除了一些熱愛球類運動的學生,大多數學生的體育運動參與次數真是少得可憐。他們更愿意宅在宿舍里玩游戲、看電影,也不愿意到操場上、體育館里去鍛煉身體。結果,四年大學讀下來,身體不是變得更好,反而給人的印象就是病懨懨,缺少活力的感覺。這種精神狀態(tài)顯然不利于學習,也不利于日后的工作。但因為沒有外界的督促與促進,缺少自律的學生們還是在不知疲倦地透支和浪費自己的身體與青春。
所以,教育部規(guī)定的用意無疑是好的。而且,實話實說也看到了問題。當大學生們不能表現出健康的體魄和向上的精神時,他們的狀態(tài)當然需要主管教育的部門重視。但問題是,以這種體質掛鉤學業(yè)的方式,真的能夠解決問題嗎?
一方面,學生本身可能存在弄虛作假的行為。在大學,體測通常以班級、年級為單位進行,有一些學生,如果想要鉆空子,或者想要找關系,基本上都可以得逞。畢竟,這種作弊,并沒有被學校高度重視。另一方面,學校本身就可能存在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態(tài)度。學生的畢業(yè)率是評價學校教育的一個指標,如果學校的畢業(yè)率沒有那么高,對于學校來說,本身就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。而且,也不利于招生。所以,高校也未必把這個掛鉤看成太重要的事情。
當然,有人會說,這是選擇性說理。這個體測并不難,只要考生堅持日常的基本鍛煉,他們就可以順利達標,所以,他們未必會選擇作弊。而且,完全可以要求高校把這項工作當成一個重要工作去做,以抽查的方式,對高校的工作情況進行監(jiān)督,一旦發(fā)現問題,便嚴厲問責,這樣學?峙乱簿筒粫哌^場。這么說也有一定道理。管理的效果,取決于管理的力度。如果在體測掛鉤學業(yè)的設計中,細節(jié)上更為合理一些,執(zhí)行上更為嚴格一些,最后的結果可能不會太走樣。
但這樣看起來圓滿的結果,就真的圓滿嗎?要知道,制度設計的最終目的,不是體測掛鉤學業(yè),也不是掛鉤的執(zhí)行要嚴格,而是真正促進學生的身體素養(yǎng),讓他們具有大學生應該具有的健康體魄。所以,更深層的問題開始凸顯出來,那就是將體測掛鉤學業(yè)依然是一種治標的指標化思維--認為只要體測合格率達到多少,學生的身體素質就達到了怎樣的水平。至于學生平常參不參加體育鍛煉,如何參加體育鍛煉,有沒有參加體育鍛煉的時間和條件,指標根本無法反映出來,主管部門也未必真的去關注。而這才是關系到學生身體素質的最根本的因素。因此,即便體測掛鉤學業(yè)了,學校執(zhí)行得也非常到位,最后的結果,也難以推動學生養(yǎng)成鍛煉身體的好習慣。
大學生的身體素質需要鍛煉和提高,他們應該表現出年輕人健康、向上、積極的特征與形象。這離不開體育鍛煉。但要想推動他們去鍛煉身體、提高素質,并不是設定個指標那么簡單,這個指標只是具有觀賞性的數字,與學生的身體情況與生活狀態(tài)并不能畫等號。相反,應該想想如何讓大學生養(yǎng)成鍛煉的習慣,并為他們提供參加鍛煉的機會和條件。比如,課程的設計,場地的提供,評價的多元,活動的組織等。相對于指標化的考核,扎實的日常工作,合理的課程設計,良好的校園文化才是決定學生狀態(tài)最重要的東西。這些都是指標化無法體現的。
友情鏈接: